欢迎进入广东天宇环保有限公司官网

返回列表 当前位置:首页 >> 新闻动态 >> 污水处理资讯

联系我们

咨询手机:137 1207 9099

Q Q: 3849836901

邮箱:13712079099@163.com

咨询电话:400 075 1989

地址:东莞市道滘镇厚德村五花小组林洲路

在线咨询在线咨询

哈尔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雨水与废水协同管理策略

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,旨在通过“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”等措施提升城市水系统的韧性与可持续性。然而,当前实践中普遍存在雨水管理与污水(废水)管理割裂的问题:雨水被视为“资源”加以利用,而废水则被简单视为“污染物”进行排放,导致系统效率低下、资源浪费、内涝与水污染风险并存。本文提出,在海绵城市框架下应推动雨水与废水的协同管理,打破传统“两张皮”模式,构建从源头减排到末端回用的全链条水循环体系。通过分析城市水循环系统中雨水径流与生活废水的时空耦合特征,提出“空间协同、过程耦合、资源互用、智慧管控”的四维协同策略。结合深圳、嘉兴、武汉等试点城市案例,探讨了绿色基础设施与污水处理厂联动、初期雨水调蓄与再生水补给、合流制溢流控制与污水系统优化等协同路径。研究表明,协同管理可提升雨水利用率20%以上,减少污水处理厂峰值负荷30%,降低城市内涝风险,并促进再生水资源化。未来应加强顶层设计、标准融合与智慧平台建设,推动城市水系统向“低碳、循环、韧性”方向转型。
关键词:海绵城市;雨水管理;废水处理;协同管理;水循环;绿色基础设施;再生水


1. 引言
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,我国城市面临内涝频发、水资源短缺、水环境污染等多重水问题。传统“快排”模式导致雨水资源流失,而污水处理系统则长期处于“满负荷”甚至“超负荷”运行状态,尤其在雨季,合流制溢流(CSO)和分流制错接导致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,加剧黑臭水体治理难度。
海绵城市理念强调“自然积存、自然渗透、自然净化”,通过低影响开发(LID)措施实现雨水的就地消纳与利用。然而,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多聚焦于雨水侧,而对与之密切相关的废水系统关注不足。事实上,城市水循环是一个有机整体:雨水补给地下水、进入管网或地表水,而生活废水经处理后排放或回用,二者在水量、水质、管网系统和生态功能上存在深刻关联。
因此,亟需打破雨水与废水管理的“部门分割、系统分割、目标分割”现状,构建协同管理机制,实现城市水系统的整体优化与资源高效利用。


2. 雨水与废水管理的割裂现状与问题
问题维度 雨水管理现状 废水管理现状 协同缺失后果

目标导向 侧重防洪排涝、雨水利用 侧重达标排放、污水处理 缺乏系统性水资源统筹
设施布局 分散式绿色设施(透水铺装、雨水花园) 集中式污水处理厂、地下管网 空间资源未整合,功能重叠或冲突
水质管理 初期雨水污染严重(COD、SS、TP高) 处理后出水水质稳定 初期雨水直排污染水体
水量调控 雨季径流激增,系统承压 雨季进水负荷骤增,易溢流 污水厂“雨污混合”处理,效率下降
数据系统 缺乏实时监测与调控 SCADA系统独立运行 无法实现联合调度与预警

典型问题:某城市在暴雨期间,雨水管网溢流与污水处理厂超负荷同时发生,导致大量混合污水排入河道。


3. 协同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必要性
3.1 城市水循环的系统性
城市水循环包括:

自然循环:降水—地表径流—入渗—蒸发—降水;
社会循环:取水—用水—排水—处理—回用/排放。

雨水与废水分别处于社会循环的“入口”与“出口”,二者通过管网、绿地、水体等介质相互影响,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系统。
3.2 协同管理的三大驱动力

水资源压力: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/4,雨水与再生水是重要的补充水源;
环境治理需求:减少CSO、控制面源污染、提升水体自净能力;
低碳发展目标:降低污水处理能耗,提升能源与资源回收率。


4. 雨水与废水协同管理策略框架
构建“四维协同”策略体系:
4.1 空间协同:设施布局一体化

绿色基础设施与污水处理厂联动:在污水处理厂周边建设大型雨水湿地公园,兼具调蓄、净化与景观功能;
排水管网系统整合:优化雨水与污水管网衔接,防止错接混接;在合流制区域设置智能截流井;
建筑与小区层面:推广“雨水收集+中水回用”一体化系统,用于冲厕、绿化。

4.2 过程协同:运行调控动态化
场景 协同策略

晴天 再生水补给河道,维持生态基流;雨水系统待命
小雨/初雨 启动初期雨水调蓄池,避免高污染径流进入污水系统
持续降雨 绿色屋顶、透水铺装延缓径流;调蓄池逐步释放,错峰进入污水厂
暴雨/内涝风险 智能排涝泵站启动;开放应急调蓄空间(如下沉广场、运动场)
4.3 资源协同:水—能—质循环化

雨水资源化:收集雨水用于绿化、道路冲洗、景观补水;
再生水利用:污水处理厂出水经深度处理后,用于工业冷却、市政杂用或地下水回灌;
能源回收:利用雨水势能驱动微型水轮机;污泥厌氧消化产沼气发电;
营养盐回收:从废水中提取磷、氮,用于农业肥料。

4.4 智慧协同:数据与平台一体化

建立“城市水系统智慧管控平台”,集成气象、水文、管网、水质、泵站等多源数据;
应用AI模型预测降雨、径流与污水负荷,实现“预报—预警—预调”;
开发数字孪生系统,模拟不同情景下的系统响应,优化调度方案。


5. 典型应用案例分析
案例1:深圳光明区海绵城市示范区

问题:合流制管网占比高,雨季溢流严重;
策略:

建设12座初期雨水调蓄池(总容积8万m³);
污水处理厂设置“雨季应急处理单元”;
智慧平台联动气象与泵站,实现错峰进厂;

成效:CSO次数减少60%,污水厂峰值负荷降低35%,再生水回用率达40%。

案例2:嘉兴南湖流域综合治理

策略:

在城市绿地建设“雨水湿地+人工湖”,兼具调蓄与净化功能;
湿地出水补给南湖,替代部分自来水;
污水处理厂出水用于湿地生态补水;

结果:南湖水质由Ⅴ类提升至Ⅲ类,年节约自来水1200万吨。

案例3:武汉青山区工业区

创新:企业“雨水—废水—再生水”闭环系统;

厂区雨水收集用于冷却塔补水;
生活废水处理后回用于冲厕;
雨水与再生水互为备用水源;

效益: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下降28%,实现“近零取水”。


6. 政策建议与实施路径

顶层设计融合:将雨水与废水管理纳入统一的城市水务规划,明确协同目标;
标准规范统一:制定《城市雨水与废水协同管理技术导则》,规范设施设计与运行;
体制机制创新:推动水务、住建、生态环境等部门协同管理,建立“大水务”格局;
经济激励机制:对实施协同管理的项目给予补贴、税收优惠或水权交易支持;
公众参与与教育:推广家庭雨水收集、中水回用,提升社会节水意识。


7. 结论
海绵城市建设不应局限于单一的雨水管理,而应将其置于城市水系统的整体框架中,推动雨水与废水的协同治理、协同调度、协同利用。通过空间整合、过程联动、资源互用与智慧管控,可显著提升城市水系统的韧性、效率与可持续性。
未来,随着数字技术、新材料与绿色能源的发展,雨水与废水协同管理将向“智能化、循环化、低碳化”方向深化,助力我国城市实现水资源安全、水环境改善与水生态恢复的多重目标,真正实现“人水和谐”的可持续发展愿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