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进入广东天宇环保有限公司官网

返回列表 当前位置:首页 >> 新闻动态 >> 污水处理资讯

联系我们

咨询手机:137 1207 9099

Q Q: 3849836901

邮箱:13712079099@163.com

咨询电话:400 075 1989

地址:东莞市道滘镇厚德村五花小组林洲路

在线咨询在线咨询

廊坊城市呼吸更自由:臭气污染控制与治理策略

在高楼林立、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中,人们追求便捷生活的同时,也悄然承受着看不见的“空气刺客”——恶臭污染。从垃圾中转站飘来的腐臭,到污水处理厂散发的硫化氢气味,再到菜市场、公共卫生间等场所的异味,这些令人不适的气味不仅影响城市形象,更直接威胁居民身心健康。随着公众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,“让城市呼吸更自由”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。科学有效的臭气污染控制与治理策略,正成为提升城市宜居性、构建绿色人居环境的关键抓手。


一、臭气污染:城市“隐形公害”的现实挑战

臭气污染虽不似PM2.5或臭氧那样被广泛监测,却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。根据《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 14554-93),常见的恶臭物质包括氨、硫化氢、甲硫醇、三甲胺、苯乙烯和挥发性有机物(VOCs)等,这些物质即使在极低浓度下也能被人体嗅觉感知,长期暴露可能引发头痛、恶心、呼吸道刺激,甚至影响神经系统功能。

在我国,随着城市人口密集化和基础设施负荷增加,臭气污染源呈现多样化、复杂化趋势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、地下管网、畜禽养殖外溢、餐饮油烟、工业废气等均可能成为臭气“发源地”。尤其在老旧小区、城乡结合部及部分工业园区,无组织排放问题突出,群众投诉频繁,治理难度大。


二、精准溯源:构建“嗅觉地图”,让臭气无处遁形

有效治理的前提是精准识别。传统依赖人工巡查和群众举报的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城市管理需求。近年来,多地开始探索“智慧嗅觉”监测体系,通过部署电子鼻传感器网络、无人机巡检和AI识别系统,实现对重点区域的全天候、网格化监控。

例如,上海、深圳等城市已在垃圾处理厂周边布设多参数空气质量微站,结合气象数据和扩散模型,绘制“臭气扩散热力图”,实时预警异常排放。这种“数据驱动”的治理模式,不仅提升了响应速度,也为执法监管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

三、多元协同:构建全链条治理策略

臭气治理不能“头痛医头”,必须从源头减量、过程控制到末端净化,实施全链条、系统化策略。

源头减量:防患于未然

在垃圾收运环节推广密闭式垃圾桶与压缩中转技术,减少暴露时间;在餐饮行业强制安装高效油烟净化+除臭设备;在养殖业推行干清粪、生物发酵床等清洁养殖模式。源头控制是成本最低、效果最持久的手段。

过程管控:密闭与负压收集

对易产生臭气的设施(如污水泵站、污泥脱水间、垃圾房)实施密闭化改造,并配备负压抽风系统,将臭气集中收集后统一处理,避免无组织扩散。例如,北京多个地下污水处理厂采用“全封闭+负压通风+集中除臭”模式,实现“地下治污、地上公园”的生态融合。

末端治理:技术组合拳,高效去臭

针对不同场景和臭气成分,采用“因症施治”的技术组合:

生物法:适用于低浓度、大风量场景,如生物滤池、生物滴滤塔,运行成本低、绿色环保;

化学法:如碱液喷淋去除氨气、酸液吸收硫化氢,反应迅速,适合高浓度冲击负荷;

物理法:活性炭吸附用于深度净化,常作后端保障;

高级氧化技术:如光催化、低温等离子、臭氧氧化,可高效分解复杂VOCs,适用于敏感区域或高标准要求场所。

多地实践表明,采用“生物+等离子+活性炭”多级联用工艺,臭气去除率可达90%以上,且运行稳定。


四、公众参与:共建共治共享清新城市

臭气治理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,更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。通过设立“环保监督员”、开通异味举报平台、发布空气质量实时地图等方式,增强市民的知情权与参与感。同时,加强科普宣传,提升公众对臭气成因与危害的认知,倡导绿色生活方式,如垃圾分类、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,从生活细节减少污染源。

杭州某社区通过“异味随手拍”小程序,居民可上传异味照片与定位,系统自动派单至责任单位处理,形成“发现—响应—反馈”闭环,显著提升了治理效率与群众满意度。


五、未来方向:迈向“无感城市”,呼吸更自由

未来,随着新材料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,臭气治理将更加智能化、精细化。例如:

开发自适应调节的智能除臭设备,根据气味浓度自动启停;

利用植物除臭墙、生态湿地等“绿色基础设施”美化环境同时净化空气;

推动“无废城市”建设,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,降低处理环节的臭气压力。

更重要的是,城市管理者需将“嗅觉舒适度”纳入人居环境评价体系,像重视PM2.5一样重视“臭气指数”,让“清新空气”成为城市公共服务的标配。


结语

城市的呼吸,应是自由的、清新的、充满生机的。治理臭气污染,不仅是技术的革新,更是对市民生活质量的庄严承诺。当每一个转角不再掩鼻而过,每一口呼吸都安心自在,城市才真正实现了“以人为本”的可持续发展。让我们携手行动,从一厂一厕、一街一巷做起,还城市以清新,还居民以自由呼吸的权利——因为,一座宜居的城市,首先是一座“闻起来很舒服”的城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