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服务热线
137 1207 9099
微塑料(Microplastics, MPs)是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,因其持久性、生物累积性和潜在生态毒性,已成为全球关注的新兴环境污染物。城市废水系统作为微塑料进入水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,承载着来自生活洗涤、个人护理品、城市径流等多源输入的微塑料负荷。研究其在废水处理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去除机制,对控制微塑料向自然水体的释放具有重要意义。本文综述了微塑料在城市废水系统中的来源、赋存特征、迁移行为,并系统分析了不同处理工艺对微塑料的去除效能,探讨了现有技术的局限与未来发展方向,为构建微塑料污染防控体系提供科学依据。
1. 引言
随着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,全球每年产生超过3亿吨塑料垃圾,其中大量通过城市排水系统进入污水处理厂。微塑料可来源于初级微塑料(如洗面奶中的塑料微珠)和次级微塑料(大块塑料降解形成),其密度、形状(碎片、纤维、颗粒、薄膜)、粒径(1 μm–5 mm)和化学组成(聚乙烯PE、聚丙烯PP、聚酯PET、聚苯乙烯PS等)多样,导致其在水体中迁移行为复杂。尽管污水处理厂可截留大部分微塑料,但仍有部分随出水排入河流、湖泊甚至海洋,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。因此,揭示微塑料在城市废水系统中的迁移路径并提升其去除效率,已成为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。
2. 微塑料的来源与赋存特征
2.1 主要来源
生活洗涤:合成纤维衣物洗涤释放大量塑料纤维(如聚酯、尼龙),单次洗涤可释放数万根纤维;
个人护理品:含塑料微珠的洗面奶、牙膏等直接排入下水道;
城市地表径流:轮胎磨损颗粒、道路标记涂料、塑料垃圾降解产物经雨水冲刷进入管网;
污水管网老化:PVC管道破损释放塑料碎片;
工业排放:塑料加工、印刷、纺织等行业废水携带微塑料。
研究表明,城市废水中微塑料浓度范围为1–10000个/L,其中纤维类占比高达60%~90%,主要成分为聚酯(PET)和聚丙烯(PP)。
3. 微塑料在城市废水系统中的迁移行为
微塑料在从源头到受纳水体的迁移过程中,经历多个环节,其行为受物理、化学和生物因素共同影响。
3.1 污水管网系统
微塑料随污水流动,部分沉积于管道低流速区或检查井;
生物膜可能吸附微塑料颗粒,影响其迁移速率;
雨污合流制系统在暴雨期间易发生溢流(CSO),导致大量微塑料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环境。
3.2 污水处理厂内的迁移路径
典型污水处理流程包括:格栅 → 沉砂池 → 初沉池 → 生物处理(活性污泥法)→ 二沉池 → 消毒 → 出水。微塑料在各单元的分布如下:
预处理单元(格栅、沉砂池):可截留粒径 >200 μm 的大颗粒微塑料,去除率约20%~40%;
初沉池:通过重力沉降去除密度大于水的微塑料(如PET),去除率可达50%~70%;
生物处理单元:微塑料表面易形成生物膜(“塑料际”Plastisphere),影响其密度与悬浮性;部分被活性污泥絮体吸附;
二沉池:吸附于污泥絮体的微塑料随剩余污泥排出,是主要去除途径;
出水:残留微塑料以小粒径(<100 μm)和低密度(如PP、PE)为主,易随排放进入自然水体。
研究显示,污水处理厂对微塑料的总体去除率可达70%~99.9%,但仍有每升数个至数十个微塑料随出水释放。
3.3 污泥中的富集与二次污染风险
约70%以上的微塑料最终富集于剩余污泥中。若污泥用于土地利用(如农肥、园林绿化),微塑料可能通过土壤-植物系统进入食物链;若填埋或焚烧,则存在长期环境滞留或大气排放风险。
4. 微塑料去除技术与效能分析
4.1 传统工艺的去除能力
处理单元 主要去除机制 去除率(%) 适用微塑料类型
格栅(1–6 mm) 物理拦截 10–30 大颗粒碎片、纤维团
沉砂池 重力沉降 20–40 密度大、粒径大颗粒
初沉池 沉降与絮凝 50–70 PET、PA等高密度微塑料
活性污泥系统 吸附、生物膜包裹 30–60 多数类型,依赖污泥浓度
二沉池 污泥絮体共沉降 60–80 已吸附的微塑料
4.2 高级处理技术的强化去除
为应对传统工艺对小粒径和低密度微塑料去除不足的问题,多种深度处理技术被开发应用:
膜过滤技术
微滤(MF, 0.1–10 μm):可去除 >90% 的微塑料,尤其对 <100 μm 颗粒高效;
超滤(UF, 1–100 nm):几乎完全截留微塑料,出水微塑料浓度可降至 <1个/L;
缺点:膜污染严重,运行成本高,需定期清洗或更换。
高级氧化技术(AOPs)
臭氧、Fenton、光催化等可降解微塑料表面官能团,促使其碎裂或矿化;
对纳米塑料有一定效果,但难以完全分解聚合物主链;
常作为辅助手段与其他工艺联用。
混凝-絮凝-沉淀/气浮
投加PAC、PAM等混凝剂,增强微塑料与絮体结合,提高沉降效率;
对疏水性微塑料(如PE、PP)效果较好,去除率可提升至85%以上。
生物滤池与人工湿地
利用填料截留和植物根系吸附,对纤维类微塑料有一定去除作用;
成本低,但效率不稳定,适用于分散式系统。
5. 挑战与优化方向
5.1 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
检测方法不统一:样品前处理、显微识别与光谱分析(如μ-FTIR、Raman)标准尚未统一,影响数据可比性;
纳米塑料难以检测与去除:粒径 <1 μm 的纳米塑料更具生物穿透性,但现有技术难以有效拦截;
污泥处置风险:富集微塑料的污泥缺乏安全处置规范;
源头控制不足:缺乏对洗涤纤维释放、个人护理品微珠的强制性限制。
5.2 优化与发展方向
源头减量:推广洗涤机过滤器(如Coraball、Lint LUV-R)、禁止添加塑料微珠、发展可降解替代材料;
工艺升级:在污水处理厂末端增设膜处理单元(如MBR、UF),实现深度去除;
智慧监测:开发在线微塑料传感技术,实现动态监控;
政策与标准建设:制定废水中微塑料排放限值与污泥中微塑料含量控制标准;
循环经济路径:探索微塑料回收与资源化技术,如热解制油、催化转化等。
6. 结论
城市废水系统是微塑料从陆地向水环境迁移的关键节点。尽管现有污水处理工艺可去除大部分微塑料,但小粒径、低密度及纤维类微塑料仍存在显著逃逸风险。传统工艺需与膜技术、高级氧化等深度处理手段结合,才能实现高效截留。未来应坚持“源头减量—过程控制—末端强化—安全处置”的全链条防控策略,推动技术研发、标准制定与政策协同,切实降低微塑料对水生态系统的长期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