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服务热线
137 1207 9099
近年来,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,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为国家重点工作之一。其中,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、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,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。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强力推动下,农村污水治理正从“补短板”向“高质量发展”迈进。在此背景下,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凭借其建设周期短、运维简便、处理效果稳定等优势,迅速成为农村污水治理的主流选择。
一、政策持续加码,农村污水治理驶入“快车道”
“十四五”以来,国家密集出台多项政策,为农村污水治理提供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:
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(2021—2025年)》明确提出,到2025年,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%以上,重点区域基本实现应治尽治;
《“十四五”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》强调,推动城乡污水治理一体化发展,优先推进人口集中、环境敏感区域的农村污水治理;
生态环境部发布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指南》,规范排放要求,推动因地制宜、分类施策;
多地将农村污水治理纳入“民生实事项目”,并配套财政专项资金支持。
在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的双重驱动下,全国农村污水治理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持续增长。据住建部统计,2023年全国新增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超2万套,较“十三五”末增长近50%。政策红利的释放,为污水处理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创造了广阔空间。
二、传统模式难适应,一体化设备脱颖而出
长期以来,农村地区因人口分散、地形复杂、管网建设成本高、专业运维力量薄弱等问题,难以照搬城市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。传统的“管网+大型污水处理厂”方式投资大、周期长、运行难,常常出现“建得起、用不好”的尴尬局面。
而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以其“小而精、灵而活、稳而省”的特点,有效破解了农村治污的“痛点”:
模块化设计,建设灵活
设备可在工厂预制、现场拼装,施工周期仅为传统工艺的1/3.特别适合地形复杂、交通不便的山区和偏远村庄。
处理工艺成熟,出水稳定达标
采用A/O、A²/O、MBR、MBBR等成熟工艺,出水水质可达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》一级A或地方农村排放标准,可直接用于农田灌溉或生态补水。
运行维护简便,适合农村实际
多数设备配备自动控制系统,可实现远程监控与无人值守,降低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依赖,减轻基层运维压力。
投资与运营成本低
无需大规模管网铺设,节省土建和管网投资;能耗低、药剂少,长期运行经济性更优。
三、因地制宜,一体化设备应用场景广泛
目前,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已在全国多地广泛应用,形成多种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治理模式:
单户/联户处理模式:适用于人口稀少、居住分散的自然村,采用小型一体化设备或净化槽,实现“源头处理、就地回用”。
村落集中处理模式:针对人口较密集的行政村,建设日处理量50–500吨的一体化污水处理站,服务数百户居民。
景区与民宿配套:在乡村旅游热点地区,一体化设备可快速部署,避免污水直排破坏生态环境。
应急与过渡治理:在管网未覆盖区域或施工临时营地,作为过渡性处理设施,实现“即建即用”。
例如,浙江省安吉县采用“一村一站”模式,累计建成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800余座,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5%以上;四川省凉山州通过政府购买服务+一体化设备应用,实现高海拔偏远村寨污水治理“零突破”。
四、市场前景广阔,产业迎来发展黄金期
随着农村污水治理目标的细化和资金投入的持续加大,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。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预测,到2025年,我国农村污水治理市场规模将突破1200亿元,其中一体化设备占比有望超过60%。
与此同时,设备制造商也在不断升级产品:
向智能化发展,集成物联网、AI算法实现能耗优化;
向低碳化转型,结合太阳能供电、污泥减量等绿色技术;
向标准化迈进,推动设备设计、安装、运维的规范化。
一些龙头企业已形成“设备制造+工程总包+运营服务”的一体化解决方案,助力地方政府实现“建管一体、长效运行”。
五、未来展望:从“有设施”到“用得好”
尽管一体化设备已成为农村污水治理的主流选择,但要实现“可持续治理”,仍需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:
强化规划引领:避免“一刀切”,根据村庄类型、人口规模、排放去向等科学选型;
完善运维机制:建立“县级统筹、乡镇负责、第三方运维”的长效管护体系;
推动资源化利用:鼓励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农田灌溉、景观补水,实现“变废为宝”;
加强标准与监管:健全设备质量、排放达标和运行评估标准,防止“重建轻管”。
六、结语
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,农村污水治理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。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以其适应性强、建设高效、运维便捷的优势,已成为破解农村治污难题的“利器”。未来,随着技术进步、模式创新和政策支持的持续深化,一体化设备将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发挥更大作用,助力绘就“水清、村美、人和”的乡村振兴新画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