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服务热线
137 1207 9099
近年来,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,恶臭气体污染治理成为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一环。恶臭不仅影响居民生活质量,还可能对健康造成潜在威胁。为此,全国各地积极探索科学、高效、可持续的臭气治理路径,通过技术创新、系统管理和政策协同,涌现出一批成效显著的典型案例。本文将分享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实践,展现我国在臭气治理领域的进步与经验。
一、北京:污水处理厂“全封闭+生物除臭”实现“邻避”变“邻利”
治理背景:
北京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作为亚洲最大的二级污水处理厂之一,日处理能力达百万吨,曾因臭气扰民引发周边居民长期投诉。
治理措施:
对曝气池、污泥脱水间等主要臭气源实施全封闭改造,配备负压抽风系统;
建设大型生物滤池,采用复合填料(火山岩+椰壳纤维),搭载高效脱硫、脱氮微生物菌群;
引入在线监测系统,实时监控H₂S、NH₃和VOCs浓度,实现智能调控。
治理成效:
臭气去除率超过95%,厂界异味基本消除,周边投诉量下降90%以上。该厂现已成为环保教育示范基地,实现“邻避效应”向“邻利共赢”的转变。
二、浙江湖州:养殖业“种养结合+资源化利用”破解畜禽臭味难题
治理背景:
湖州市作为传统畜禽养殖大市,曾面临猪粪堆积、臭气熏天、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,制约乡村振兴发展。
治理措施:
推行“猪—沼—果(菜)”生态循环模式,将养殖场粪污经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用于发电,沼液经处理后作为有机肥还田;
在养殖场周边建设生物滤床和植物隔离带,吸附降解逸散气体;
实施“数字化牧场”管理,对温湿度、氨气浓度等参数实时监控,自动启动喷淋除臭系统。
治理成效:
全市规模养殖场臭气投诉量下降85%,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8%以上,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,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“双赢”。
三、广州:餐饮集中区“智慧监管+集中净化”破解“烟火气”扰民困局
治理背景:
广州市天河区某美食街聚集餐饮商户上百家,曾因油烟异味严重,引发周边居民频繁投诉。
治理措施:
改造排烟系统,建设“集中式油烟净化中心”,统一收集、统一处理;
安装120套油烟在线监测设备,数据接入城市“智慧环保”平台,实现24小时动态监管;
推行“绿色餐厅”认证,对达标商户给予租金减免和宣传支持。
治理成效:
油烟和异味投诉量从年均60余起降至不足5起,净化效率达90%以上,居民满意度大幅提升,美食街客流反增30%,实现“治污不治商”的良性循环。
四、成都:垃圾中转站“负压收集+活性炭吸附”打造“无味社区”
治理背景:
成都市武侯区某老旧垃圾中转站因设备落后,臭气扩散范围广,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。
治理措施:
实施全密闭改造,配备负压抽风系统,将臭气集中引至处理装置;
采用“生物预处理+活性炭吸附”组合工艺,先通过生物滤池降解易处理气体,再用改性活性炭吸附难降解VOCs;
增设植物除臭喷雾系统,定期喷洒天然植物提取液,提升感官舒适度。
治理成效:
站内及周边空气质量明显改善,臭气浓度下降90%以上,居民从“反对建站”转变为“支持运维”,成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典范。
五、青岛:化工园区“VOCs深度治理+预警系统”守护滨海蓝天
治理背景:
青岛某化工园区临近居民区,生产过程中释放的硫化物、苯系物等引发异味问题,环保压力巨大。
治理措施:
对重点企业实施VOCs“一厂一策”整治,升级密封工艺,加装RTO(蓄热式焚烧)和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设备;
建立园区恶臭气体监测预警网络,布设10个微型监测站,结合气象数据实现扩散模拟与预警;
开通公众“异味举报”微信平台,48小时内响应处理。
治理成效:
园区年均臭气投诉量下降76%,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提升,获评“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”,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赢得空间。
六、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
这些成功案例表明,臭气治理并非“一刀切”的难题,而是可以通过科学规划、技术创新、精准监管和公众参与实现有效突破。其共同经验包括:
源头控制优先:从工艺优化和密闭管理入手,减少臭气产生;
技术组合应用:根据污染特征选择生物法、吸附法、焚烧法等组合工艺,提升处理效率;
智慧化管理:借助物联网、大数据实现动态监控与预警;
政企民协同:政府引导、企业落实、公众监督,形成共治格局。
未来,随着“双碳”目标推进和美丽中国建设深入,臭气治理将向标准化、智能化、资源化方向发展。更多城市有望借鉴这些成功经验,让“清新空气”成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标配。
结语
臭气治理虽“看不见GDP”,却关乎千家万户的呼吸质量。从污水处理厂到养殖基地,从美食街到化工园区,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证明:只要方法对路、措施得力,臭气顽疾完全可以被攻克。这些成效显著的实践,不仅改善了环境,更增强了公众对环保治理的信心。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征程中,臭气治理的每一步进步,都是对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生动诠释。